这次,我们以偶遇的两辆车为契机,从设计的角度,聊了聊「车」与「设计」。
Maurice(以下用 M 代替)
汽车编辑

G 这是什么车?
M 菲亚特 500C,意大利车。敞篷版还蛮少见的。
G 看着很小巧圆润还有点复古。会很适合在意大利开吗?
M 在意大利很普及,那里的街道会比较窄,国民也更注意实用,所以这样的车很适合他们。
G 后座能坐人吗?
M 可以呀。只是一般也不会坐后面。
G 现在都更流行“智能座舱”这个概念,会用车来讲故事。这种略显简单的小车反而挺特别的。
M “智能座舱”的想法其实很早就有了,只是当时没有用专门的概念词来描述。我比较印象深刻的是海狮系列。
G 海狮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




第四代海狮的“Joyful Talk”甚至可以让你不用扭头就能和后排乘客说话。?

G 这是一种噱头么?会不会创造了本不存在的需求。
M 八十年代是日本泡沫经济年代,“堆砌”、“享乐”的设计理念在当年、其实甚至在现在,都很常见不是吗。
G 还有一个例子:奔驰 W223 在仪表盘用上了裸眼 3D 技术,仪表有裸眼景深效果。你觉得这是一个“合适”的设计吗?

▲ 奔驰 W223 裸眼 3D 效果介绍 视频来源:bilibili.com

回到裸眼 3D,首先,我觉得它与直瀑中控的融合度很高,并没有显得突兀。但是这个设计在我看来本身噱头大于实用,更重要的目的是让座舱更加华丽。是不是“合适”也因此变得主观:如果你更注重视觉体验,那这个设计对你来说或许就是“合适”的。
G W223 还引入了 AR HUD。在我看来会是一个相对更“合适”的设计。
M 我的感受是,AR HUD 既是噱头也是实际需求。从而也让这个设计变得更加“合适”。但是我试驾的时候会觉得有些容易让人分神。

其实奔驰一向喜欢在 S 级车型里引入一些“高大上”的黑科技,无论这个需求是否真的存在。
G 比如有哪些。
M 现在中控屏的趋势是去物理按钮、大屏化、一体屏不是么?
G 一体屏能同时兼顾主副驾需求,是一个挺好的卖点来着。
M 其实奔驰在 2006 年 W221 上就有过类似理念的屏幕。主驾和副驾在同一个屏幕上可以看到不同的内容。

G 这是什么奇葩系统?
M 在当年绝对是“黑科技”。? 其实再往前,奔驰在 1996 年的 W220 就推出了语音识别系统。
G 当年的车机已经有这种技术了?
M 是的,但是当年也只有 1M 内存,识别 30 多个单词而已。
G 再聊聊一些合理需求下的设计吧?
M 其实就像 HUD,需求有合理性,但是设计的突破也需要跟着科技变革。HUD 在 30 年前的日本车上就已经有了,比如 1988 年的 Nissan Silvia S13。但是科技限制使得 HUD 设计极为简单,仅仅显示时速数字。到了 2020 年,AR-HUD 让设计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再比如汽车空调设计,汽车在 19 世纪末被发明。但汽车制冷空调的出现大概晚了 40 年(1938 年)。1954 年 Pontiac Chieftain 才第一次在仪表区域装载了空调控制系统。往后才能有空调交互设计的不断优化。到现在我们得以以无实物按钮的形式完成交互(但我并不认为这是最优的交互方式)。



G 前卫在哪?
M 第一代丰田 Previa,最早是 1990 年产,国内以前叫“子弹头”、“小霸王”,后来改名为“普瑞维亚”。
G 感觉跟那个年代的丰田车不太一样。
M 所以他设计比较前卫。八九十年代就有这种蛋形的车身,当时全世界的车大部分还是方方正正的。
G 其他车具体是什么样的?
M 比如 1987 年的第八代皇冠。

G 像 Previa 这样在设计上偏前卫的车,会好卖吗?
M 其实还好。以国内来说,当时国内汽车市场还是非常稚嫩,车型选择少且昂贵,进口到国内的 MPV 除了丰田,还有雪佛兰、福特、普利茅斯这些美国品牌。但是美国品牌在广东相对没那么热门,大家认可丰田的口碑、可靠性,所以才会选择初代“大霸王”。从设计上来讲,普罗大众对汽车的认知也非常少,更不用说对设计风格有什么要求了,所以冲其外形购买的理由不是站第一位。
要论前卫,法国车一向很前卫,有好多好玩的例子,比如雪铁龙 C4 Cactus(2014)。不过在这之前是先有概念车(2013年)。

G 车侧的灰条是什么?
M 叫“Air Bump”,是一种防剐蹭的软性材质。另外当时这个概念车就在玩分体式头灯了。总的来说有很多挺前卫的设计。
G 概念车有这些元素无可厚非吧。
M 后来雪铁龙直接把这个概念车给量产了。?旁边的“Air Bump”也保留了。包括内饰和天窗,几乎和概念车一模一样。但具体销量如何,我也没有太关注。
G 那因为前卫设计所以非常好卖的车,应该有包括宝马四代 7 系吧?

M 四代 7 系卖得好,也是有“同行映衬”的性质。虽然我们一直在说奔驰S级有多么厉害,但在 1998 年的 W220,其实一开始口碑不太好,一直被人诟病内饰做工差、材质不高级、故障率高等等,所以一定程度也令消费者转投宝马阵营。
G 当时宝马的第一代 iDrive 让人印象深刻,用一个中央按钮控制中控系统,中控台被大量简化。很巧的是苹果也在同一年发布了 iPod。
但是我记得初代 iDrive 被搞得很复杂,700 多个菜单,也没有设置快捷键,很难上手。


当时四代的设计师是克里斯班戈,他带领了 2000 年代宝马车的设计走向,那几年的宝马,变得非常前卫且富有实验性,很多车现在看来也非常耀眼。当然,也非常富有争议性。

G 怎么理解“来源于解构主义”?
M 解构主义是对正统原则、正统秩序的批判与否定,我觉得并不是一个绝对的视觉概念。从宝马的自身发展来讲,在班戈主导宝马设计之前,这个品牌的设计风格沿用了几十年不变,虽然自身运动定位鲜明,但作为豪华品牌,气场上始终比奔驰要差一点点。经过他手之后,从宝马7系开始的激烈变革令宝马车的讨论度激增,也算是一种大破立新。
G 看了下班戈的概念车 GINA,柔性材质的使用、带有棱角的曲面,都很「解构主义」。


G 最近还有哪些你觉得前卫的车吗?
M 今年(2022 年)出的现代概念车 Hyundai N Vision 74 Concept。其实严格来说它不算前卫,元素都是以前见过的。但是能把老跑车的元素组合在一起,比例和谐,就很难得。另外它是氢燃料和电池的混动力车型,技术上是很新的。

G 很像《回到未来》的跑车。
M 其实这也是我个人审美。所以“前卫”是一个很主观的概念。对复古设计无感的人,或许对这辆车就无感了。
笔者尝试寻找了一些具有“汽车”特质的关键词——安全、速度、继承。从这些关键词出发,或许能找到一些我们想要的“答案”。
安全,是汽车的基石。“合适”的汽车设计,追根溯源都常常与安全相关。一些看似颇具未来感的设计,从安全的角度看,合理性确实会提高不少。
例如宝马 VISION NEXT 100 概念车。在 HUD 中,前方出现行人视觉盲区时,UI 会出现红色 icon,内饰也会同时变红,提高了警示程度。前方有行人时,绿色呼吸灯会与行人交互,提醒行人先行。


从产品的“基石”出发,设计并不会太坏。
速度,是汽车的魅力。汽车的本质是移动空间。回到前文所提及的 W223 的裸眼 3D,它在模仿的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所带来的立体感,用立体语言强化速度和方向体验。速度的激情亦是一种用户情感,贴合情感让设计更有了人情味、仪式感。
用户情感是设计的调味料,善加利用亦不是坏事。
继承,是汽车的血脉。汽车从研发、投产到销售,具有复杂而漫长的流程和时间线。因此汽车设计往往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呈现阶梯式的创新。
奔驰设计师 Bruno Sacco 曾在其设计哲学中强调了设计的“纵向亲缘性”和“横向共同性”。意即时间线上,旧车和新车具有延续性;产品线上,不同车系应该具有家族化特征。相似的设计原则一直贯穿在汽车设计历史中。因此,“前卫”往往面临争议,但这并不代表“保守”就意味着安全。
四代 7 系饱受争议,但销量不会说谎。大众的“家族式设计”也不妨碍它成为被调侃的对象。

如何在“继承”中探索“前卫”,大概是设计师面对的永恒命题。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We-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