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车与设计

Sharing
如果 Maurice 在一条平凡的马路上突然两眼一亮,我知道他应该又发现了一辆“好”车。在我(George)看来最神奇的是,他能准确地说出车辆的品牌、型号,也能娓娓道来关于它们辉煌的过去。

这次,我们以偶遇的两辆车为契机,从设计的角度,聊了聊「车」与「设计」。

George(以下用  G  代替)
交互设计师

Maurice(以下用  M  代替)

汽车编辑

1
“合适”的设计
对谈:车与设计
▲ 菲亚特 500C  摄于广州·沙园乐峰广场

 G  这是什么车?


 M  菲亚特 500C,意大利车。敞篷版还蛮少见的。


 G  看着很小巧圆润还有点复古。会很适合在意大利开吗?


 M  在意大利很普及,那里的街道会比较窄,国民也更注意实用,所以这样的车很适合他们。


 G  后座能坐人吗?


 M  可以呀。只是一般也不会坐后面。


 G  现在都更流行“智能座舱”这个概念,会用车来讲故事。这种略显简单的小车反而挺特别的。


 M  “智能座舱”的想法其实很早就有了,只是当时没有用专门的概念词来描述。我比较印象深刻的是海狮系列。


 G  海狮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

对谈:车与设计
▲ 第一代丰田海狮 图源:favcars.com
 M  海狮最早是 1967 年产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四代。
对谈:车与设计
▲ 第三代丰田海狮 图源:en.wheelsage.org
第三代海狮(1982 年产)除了液晶仪表、可旋转座椅,最夸张的是配置了卡拉 OK。甚至还有电冰箱和电动窗帘。当时应该没有“场景”这个概念,但是确实把“场景”给玩透了。
对谈:车与设计
▲ 海狮的卡拉 OK 系统 图源:网络
对谈:车与设计
▲ 海狮的电冰箱和电动窗帘 图源:网络

第四代海狮的“Joyful Talk”甚至可以让你不用扭头就能和后排乘客说话。?

对谈:车与设计
▲ Joyful Talk:前后排均安装了麦克风和扬声器,司机和乘客可以互相通话。图源:网络

 G  这是一种噱头么?会不会创造了本不存在的需求。


 M  八十年代是日本泡沫经济年代,“堆砌”、“享乐”的设计理念在当年、其实甚至在现在,都很常见不是吗。


 G  还有一个例子:奔驰 W223 在仪表盘用上了裸眼 3D 技术,仪表有裸眼景深效果。你觉得这是一个“合适”的设计吗?

对谈:车与设计
▲ 奔驰 W223:仪表可实现裸眼 3D 效果 图源:paultan.org

▲ 奔驰 W223 裸眼 3D 效果介绍 视频来源:bilibili.com

 M  先聊聊 W223 的内饰。W223 的直瀑式中控屏内饰,其实一开始是有些争议的。因此这套设计方案和多年前的特斯拉 Model S 很相似。来到近年,也有很多廉价自主品牌的电动车使用类似的设计,而作为“汽车科技先驱者”的 S 级,人们自然对它有很大的期待,但是出来的效果并没有太惊喜,反而失去了个性。
对谈:车与设计
▲ W223 内饰 图源:paultan.org

回到裸眼 3D,首先,我觉得它与直瀑中控的融合度很高,并没有显得突兀。但是这个设计在我看来本身噱头大于实用,更重要的目的是让座舱更加华丽。是不是“合适”也因此变得主观:如果你更注重视觉体验,那这个设计对你来说或许就是“合适”的。


 G  W223 还引入了 AR HUD。在我看来会是一个相对更“合适”的设计。


 M  我的感受是,AR HUD 既是噱头也是实际需求。从而也让这个设计变得更加“合适”。但是我试驾的时候会觉得有些容易让人分神。

对谈:车与设计
▲ W223 AR HUD 图源:paultan.org

▲ W223 AR HUD 演示  视频来源:bilibili.com

其实奔驰一向喜欢在 S 级车型里引入一些“高大上”的黑科技,无论这个需求是否真的存在。


 G  比如有哪些。


 M  现在中控屏的趋势是去物理按钮、大屏化、一体屏不是么?


 G  一体屏能同时兼顾主副驾需求,是一个挺好的卖点来着。


 M  其实奔驰在 2006 年 W221 上就有过类似理念的屏幕。主驾和副驾在同一个屏幕上可以看到不同的内容。

对谈:车与设计
▲ SPLIT-VIEW 多重视窗显示系统:能够从两个角度显示出完全不同的影像 图源:xataka.com

 G  这是什么奇葩系统?


 M  在当年绝对是“黑科技”。? 其实再往前,奔驰在 1996 年的 W220 就推出了语音识别系统。


 G  当年的车机已经有这种技术了?


 M  是的,但是当年也只有 1M 内存,识别 30 多个单词而已。


 G  再聊聊一些合理需求下的设计吧?


 M  其实就像 HUD,需求有合理性,但是设计的突破也需要跟着科技变革。HUD 在 30 年前的日本车上就已经有了,比如 1988 年的 Nissan Silvia S13。但是科技限制使得 HUD 设计极为简单,仅仅显示时速数字。到了 2020 年,AR-HUD 让设计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对谈:车与设计
▲ Nissan Silvia S13(1988) HUD演示 图源:视频截图

再比如汽车空调设计,汽车在 19 世纪末被发明。但汽车制冷空调的出现大概晚了 40 年(1938 年)。1954 年 Pontiac Chieftain 才第一次在仪表区域装载了空调控制系统。往后才能有空调交互设计的不断优化。到现在我们得以以无实物按钮的形式完成交互(但我并不认为这是最优的交互方式)。

对谈:车与设计
▲ Pontiac Chieftain (1954) 空调控制区:已经可以调控风量和温度,但由于技术限制,只能实现空调制冷。图源:zero260.com
对谈:车与设计
▲ 特斯拉 Model 3 通过触控调整风向 图源:sohu.com
2
“前卫”的设计
对谈:车与设计
▲ 第一代丰田 Previa 摄于广州·东山口

 G  前卫在哪?


 M  第一代丰田 Previa,最早是 1990 年产,国内以前叫“子弹头”、“小霸王”,后来改名为“普瑞维亚”。


 G  感觉跟那个年代的丰田车不太一样。


 M  所以他设计比较前卫。八九十年代就有这种蛋形的车身,当时全世界的车大部分还是方方正正的。


 G  其他车具体是什么样的?


 M  比如 1987 年的第八代皇冠。

对谈:车与设计
▲ 第八代皇冠 图源:网络

 G  像 Previa 这样在设计上偏前卫的车,会好卖吗?


 M  其实还好。以国内来说,当时国内汽车市场还是非常稚嫩,车型选择少且昂贵,进口到国内的 MPV 除了丰田,还有雪佛兰、福特、普利茅斯这些美国品牌。但是美国品牌在广东相对没那么热门,大家认可丰田的口碑、可靠性,所以才会选择初代“大霸王”。从设计上来讲,普罗大众对汽车的认知也非常少,更不用说对设计风格有什么要求了,所以冲其外形购买的理由不是站第一位。


要论前卫,法国车一向很前卫,有好多好玩的例子,比如雪铁龙 C4 Cactus(2014)。不过在这之前是先有概念车(2013年)。

对谈:车与设计
▲ Cactus 概念车 图源:birway.co.uk

 G  车侧的灰条是什么?


 M  叫“Air Bump”,是一种防剐蹭的软性材质。另外当时这个概念车就在玩分体式头灯了。总的来说有很多挺前卫的设计。


 G  概念车有这些元素无可厚非吧。


 M  后来雪铁龙直接把这个概念车给量产了。?旁边的“Air Bump”也保留了。包括内饰和天窗,几乎和概念车一模一样。但具体销量如何,我也没有太关注。


 G  那因为前卫设计所以非常好卖的车,应该有包括宝马四代 7 系吧?

对谈:车与设计
▲ 宝马四代 7 系 图源:drivemag.com

 M  四代 7 系卖得好,也是有“同行映衬”的性质。虽然我们一直在说奔驰S级有多么厉害,但在 1998 年的 W220,其实一开始口碑不太好,一直被人诟病内饰做工差、材质不高级、故障率高等等,所以一定程度也令消费者转投宝马阵营。


 G  当时宝马的第一代 iDrive 让人印象深刻,用一个中央按钮控制中控系统,中控台被大量简化。很巧的是苹果也在同一年发布了 iPod。


但是我记得初代 iDrive 被搞得很复杂,700 多个菜单,也没有设置快捷键,很难上手。

对谈:车与设计
▲ 四代 7 系中控系统,中控台被极致简化,但菜单交互极其繁琐。图源:drivemag.com
 M  iDrive 已经来到第八代,而且已有触摸交互。易用性提高不少。
对谈:车与设计
▲ 第八代 iDrive 图源:网络

当时四代的设计师是克里斯班戈,他带领了 2000 年代宝马车的设计走向,那几年的宝马,变得非常前卫且富有实验性,很多车现在看来也非常耀眼。当然,也非常富有争议性。

克里斯班戈在背部叠加了很多梯形元素,例如尾灯,后备厢盖等等,而且整个车身都很厚实。他的作品风格其实来源于解构主义建筑。在当时争议很大。
对谈:车与设计
▲ 解构主义建筑:迪士尼音乐厅 图源:pixabay.com

 G  怎么理解“来源于解构主义”?


 M  解构主义是对正统原则、正统秩序的批判与否定,我觉得并不是一个绝对的视觉概念。从宝马的自身发展来讲,在班戈主导宝马设计之前,这个品牌的设计风格沿用了几十年不变,虽然自身运动定位鲜明,但作为豪华品牌,气场上始终比奔驰要差一点点。经过他手之后,从宝马7系开始的激烈变革令宝马车的讨论度激增,也算是一种大破立新。


 G  看了下班戈的概念车 GINA,柔性材质的使用、带有棱角的曲面,都很「解构主义」。

对谈:车与设计
▲ 宝马概念车 GINA  图源:topgear.com
 M  GINA 大灯可以开闭眼睛,很有灵性,像活过来一样。我觉得这倒是对「解构主义」一个很好地诠释——生命力和张力。
对谈:车与设计
▲ 宝马概念车 GINA:大灯开启时,会像眼睛一样“睁开” 图源:cnet.com

 G  最近还有哪些你觉得前卫的车吗?


 M  今年(2022 年)出的现代概念车 Hyundai N Vision 74 Concept。其实严格来说它不算前卫,元素都是以前见过的。但是能把老跑车的元素组合在一起,比例和谐,就很难得。另外它是氢燃料和电池的混动力车型,技术上是很新的。

对谈:车与设计
Hyundai N Vision 74 Concept 图源:hypebeast.com

 G  很像《回到未来》的跑车。


 M  其实这也是我个人审美。所以“前卫”是一个很主观的概念。对复古设计无感的人,或许对这辆车就无感了。

3
写在最后
设计进步与科技进步往往是正向的线性关系,当诸如自动驾驶、语音交互遭遇技术瓶颈时,“合适”的设计是怎样的?当设计趋于统一时,“前卫”是好是坏?


笔者尝试寻找了一些具有“汽车”特质的关键词——安全、速度、继承。从这些关键词出发,或许能找到一些我们想要的“答案”。

1. 安全

安全,是汽车的基石。“合适”的汽车设计,追根溯源都常常与安全相关。一些看似颇具未来感的设计,从安全的角度看,合理性确实会提高不少。


例如宝马 VISION NEXT 100 概念车。在 HUD 中,前方出现行人视觉盲区时,UI 会出现红色 icon,内饰也会同时变红,提高了警示程度。前方有行人时,绿色呼吸灯会与行人交互,提醒行人先行。

对谈:车与设计
▲ 前方出现盲区时,HUD 会给出提示 图源:视频截图
对谈:车与设计
▲ 遇到行人时,呼吸灯与行人交互,提示其先行 图源:视频截图

从产品的“基石”出发,设计并不会太坏。

2. 速度

速度,是汽车的魅力。汽车的本质是移动空间。回到前文所提及的 W223 的裸眼 3D,它在模仿的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所带来的立体感,用立体语言强化速度和方向体验。速度的激情亦是一种用户情感,贴合情感让设计更有了人情味、仪式感。


用户情感是设计的调味料,善加利用亦不是坏事。

3. 继承

继承,是汽车的血脉。汽车从研发、投产到销售,具有复杂而漫长的流程和时间线。因此汽车设计往往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呈现阶梯式的创新。


奔驰设计师 Bruno Sacco 曾在其设计哲学中强调了设计的“纵向亲缘性”和“横向共同性”。意即时间线上,旧车和新车具有延续性;产品线上,不同车系应该具有家族化特征。相似的设计原则一直贯穿在汽车设计历史中。因此,“前卫”往往面临争议,但这并不代表“保守”就意味着安全。


四代 7 系饱受争议,但销量不会说谎。大众的“家族式设计”也不妨碍它成为被调侃的对象。

对谈:车与设计
▲ 大众是典型的被调侃过于“家族式设计”的对象 图源:网络

如何在“继承”中探索“前卫”,大概是设计师面对的永恒命题。

—  The end  —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WeDesign
对谈:车与设计
George
愿快乐都有平替
对谈:车与设计
Maurice
阳光是我的衣裳,月光是我的棉被。
对谈:车与设计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We-Design

UI/UX

设计公开课《信息与交互设计(基础篇):交互设计概述-2》

2022-11-10 19:37:28

UI/UX

文化能量站项目复盘

2022-11-11 16:30:4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