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SICC|第四期: 古典新义——中国文物的四个故事

2021 SICC|第四期: 古典新义——中国文物的四个故事
我⾃⼰是做艺术史研究的,但我过去读书学的都是考古学,我基本在这两个学科当中研究,在这两个圈⼦⾥玩。我今天来这⼉,就跟⼤家讲四个关于中国⽂物的⼩故事。第⼀个故事,讲的是中国设计是如何起源的。(图示)我们看这个器物的造型,⼤概就可以知道它各部分的功⽤是什么,这是⾮常⾼级的设计,考古学家把它叫做鬹,是⽤陶来制作的,分布在今天⼭东⼤汶⼝⽂化和⻰⼭⽂化。
2021 SICC|第四期: 古典新义——中国文物的四个故事
陶是什么?它的材最简单,就是泥巴,⼟+⽔,⽤⽕烧,变得坚硬。中国是⻩⼟国度, 为艺术设计提供了⼀种最好、最易得的原料以及最好创作的机会。我们现在⻅到的最早的 陶器,距今差不多2万年。⽐较成型的,我们现在发现并提取出来的是圆形底,在地上挖⼀个坑就可以放稳。中国北⽅是粟的故乡,南⽅是⽔稻,我们在北⽅可能⽤它煮⼩⽶稀饭,在下⾯垫三块⽯头,点⽕加热就⾏了。有⼈很聪明,⽤陶把⽀脚直接做出来,但这个有点危险,搞不好会碰翻,所以更聪明的⼈,就直接把⽀脚连接在器物上,并且加了⼀个盖,使热量得到更好的利⽤。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加把⼿,因为烧热了以后不好搬。后来觉得把⼿⼀个节点很危险,就加成了两个。这⼀件⼤致就像我们讲的陶鬶的样⼦了,它有⼀个流,往外倒液体⽐较⽅便。还有⼈更聪明,把三⾜做成空⼼的,在下⾯点⽕的时候能 源可以得到最好的利⽤。
2021 SICC|第四期: 古典新义——中国文物的四个故事
陶鬶是分步制作的,各个部分⼿制或模制,然后粘合在⼀起,粘合的时候难免会裂开,那么就加⼀个泥条,这个泥条还要⽤⼿按⼀下,结果他们发现,居然很好看。有时候不需要泥条的时候,他们也加很多泥条⽤来装饰,这就是装饰的起源。
2021 SICC|第四期: 古典新义——中国文物的四个故事
也许有⼀天,⼀位陶⼯在看这个东 ⻄的时候在想:这是什么东⻄?他盯着看,慢慢觉得它开始有⼀点异样,是不是像⼀只⻦?所以这⼀件加了两个把⼿,类似翅膀,还有⼀个尾巴。有的设计师⼜往前⾛了 ⼀步,真的做了⼀只⻦。这个不奇怪,因为整个⼭东地区是⽐较早⻅到太阳升起的地⽅,他们崇拜⻦,认为⾃⼰可能是⻦的后代。⼤家可能会说,⻦的后代有什么了不起?当然了不起,因为我 们没有翅膀,⻦可以⻜到天上去,他们很羡慕⻦在天上⻜,他们觉得这很强⼤,所以他们使⽤的器物也做成这种形状了。
2021 SICC|第四期: 古典新义——中国文物的四个故事还有的⼈继续发展,做了各种各样的形状,这上⾯的把⼿,还让我们知道它是⼀ 件陶鬶。你们看,他们最早就是要⽤泥巴做成⼀个锅⼦,做着做着,艺术、情感、信仰就产⽣了。
2021 SICC|第四期: 古典新义——中国文物的四个故事后来中国进⼊⻘铜时代时,有⼀些设计的元素,他们的思路、观念和形式继续向前发展。这也是我接下来要讲的第⼆个故事。
中国⼈在宋代研究夏、商、周三代的⻘铜器,他们给这些⻘铜器上的纹样进⾏了命名,⽐如宋代⼈把这种纹样叫做饕餮,即神话传说中⼀种贪⻝贪财的动物。今天我们看来,这个说法也许没有太多的依据,所以有的学者主张叫“兽⾯纹”。早期、晚期的商⼈都是⽤这样的纹 样来装饰⻘铜器。这些正⾯的脸上两个眼睛直视着我们,给我们⼀种视觉上和⼼理上的压⼒。这是不是他们的神明?我们不知 道。有⼈说是巫师,也可能什么意思都没有,只是为了好看,或者营造⼀种⽓氛。
2021 SICC|第四期: 古典新义——中国文物的四个故事⼤约在公元前11世纪的时候,周⼈把商灭掉了。⼈⽂化⽐较落后,他们军事上很强⼤。把商灭掉以后,周仁也开始制作器物,他们也做这样的东⻄。⻄ 周出品的铜器,也有这种兽⾯纹。(图示)这是⾮常有名的何尊,这些周⼈羡慕商的⽂明,所以延续并模 仿了他们的东⻄。孔⼦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 也”。有所增减,周灭商是政治⾰命,但⽂化在延续。
2021 SICC|第四期: 古典新义——中国文物的四个故事再往后,纹样开始变化,⼀些元素开始松散了。有的我们还可以找到这两个眼睛,⼤家注意,这两个眼睛本来饕餮,现在属于两只凤⻦。更进⼀步发展,出现了⼀种波纹,或者叫波曲纹。我们仔细看⼀下,这种像⽔波⼀样的⼏何纹样,可以看到两个眼睛、⼀个嘴巴,所以有学者认为⻄周中期出现的波纹,兽⾯纹/饕餮纹是其原形,也就是说到那个时代,⼈们不再恪守原来的规矩,在此基础上有其他的变化。学界当然还有其他的看法,我们就不谈了,我想这个传统的看法还是⽐较有道理的。
2021 SICC|第四期: 古典新义——中国文物的四个故事有些⼈将波纹⽤得⾮常有创造性,⽐如这件在山西出土的霸伯的器物,腹部⽤的就是这 样的波纹,他们在平⾯上做⽂章。但是在它的盖⼦上,波纹⼀下⼦变成了⽴体的。它的盖⼦内部和器物腹部都有铭⽂,上⾯写着“⼭簋”,⽴体的波纹使他们产⽣了新的想象,它的意义改变了。
2021 SICC|第四期: 古典新义——中国文物的四个故事
这些器物盖⼦上的波纹是不是⼭?我不知道,它看像⼀⽚⽚盛开的花瓣。这是早年出⼟的莲鹤⽅壶,当中有⼀个⽴体仙鹤,过去郭沫若先⽣看到这件器物,认为莲花是佛教的符号,那个时候中国⼈跟印度已经有了联系。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应该要重新讨论,因为我们可以在中国⽂化内部找到它发展变化的逻辑关系。当我们看到这朵盛开的莲花的时候,我们还能记得它原来是兽⾯纹吗?
2021 SICC|第四期: 古典新义——中国文物的四个故事
第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兽⾯/饕餮有更早起源,就是新⽯器时代太湖流域看到的 ⽟琮上的纹样。孔⼦说:“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我不是说这就是夏的东 ⻄,但可以确定的是,更早的⽂化当中有了商⽂明的因素。
2021 SICC|第四期: 古典新义——中国文物的四个故事
这种器物我们今天当然⾮常熟悉,⼤家到处都可以看到由它发展出的新设计。我在杭州萧 ⼭机场⼀下⻜机,就看到⻔⼝的花坛设计成了这个样⼦,我在太原出租⻋上,突然从⻋窗看到外⾯的⼀座⼤楼也是这样的形状。还有琮很⾼的。这种东⻄⼲什么⽤?中国传统⽂献把它叫做琮,外形是⽅的,⾥⾯是圆的,所谓“天圆地⽅”。新⽯器时代,⼤家⽤这个东⻄⼲什么?我们也搞不太清楚。我们发现的时候, 它已经是被第⼆次使⽤了,在墓葬时作为随葬品使⽤。它可能在其他的礼仪场所有更多的宗教意义。
2021 SICC|第四期: 古典新义——中国文物的四个故事
《周礼》所说的这些概念,到后来的时候,⼤家慢慢就不知道了。到唐代、宋代已经,⼈们不太知道什么是琮了,宋代和明代⼈画了很多图,⽤来解释《周礼》提到的那些概念,(PPT图示)他们把琮画成了花的样⼦。宋代⼈、明代⼈能不能⻅到这种器物?实际他们是能⻅到的,他们⻅了以后不认识。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在南宋瓷器当中明确看到它的仿制品,不过这种仿制品可能他们⾃⼰不叫做琮,因为他们认不出来,没办法跟⽂献记载进⾏对照。
2021 SICC|第四期: 古典新义——中国文物的四个故事
有意思的是,⼤家看它的底部,是封上的,这就不能通天通地了。封上底部⼲什么?
2021 SICC|第四期: 古典新义——中国文物的四个故事
我想在这⼉转述⼀下台湾⼤学谢明良先⽣的⼀个观点, 如果转述得不准确,⼤家可以读谢先⽣的⽂章。谢先⽣在台北故宫博物馆找到了南宋⼈杜良⾂的书法《勤顾贴》笺纸上琮的纹样。⼤家再注意这上⾯的线条,这是花,他们是⽤这个瓶⼦来插花的。现在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它带底了,它是⽤来插花的。也就是说,宋代⼈搞不明⽩古⼈的琮是⼲什么⽤的,就按照这个样⼦制作了花瓶。
2021 SICC|第四期: 古典新义——中国文物的四个故事
们在⽇本的版画(⼤枝流芳《雅游漫录》)中可能看到这样的花瓶。他们显然误解了琮,但这个误解⼜产⽣了新的功能意义。
2021 SICC|第四期: 古典新义——中国文物的四个故事
再后来的时期,我们看到,⼈们把古器物的拓⽚配上鲜艳花朵,⼀⽅⾯是古⽼、质朴、有深意的⽂化传统,另⼀⽅⾯是灿烂、美艳的花朵,这⼤概就是我们今天会议的主题。
2021 SICC|第四期: 古典新义——中国文物的四个故事
我们第四个故事讲⼀位清代嘉道年间⼀位⾮常有意思的艺术家,六⾈。讲讲六 ⾈的《百岁图》,六⾈年龄很⼩的时候他就出家了。他的⼿很巧,善于做各种 各样的东⻄,特别是拓⽚,还可以刻砚台、⽵器,有⾮常⼤的本事,所以当时 的⼤学者阮元叫“九能僧”。我们看看他画的画。他还是较早做全形拓的。清代出现的全形拓可能受到⻄⽅透视观念的影响。他们不但重视器物的铭⽂和花 纹,同时注重器形。刚才我们看的全形 拓是完整的东⻄,⽽这件作品是完全相 反的,这是⼀个巨⼤的“寿”字,六⾈把它拓出以后,送给了他的⼀位前辈作为寿礼。⼤家说这个⿊糊糊的,这样送礼可不吉利,但⽂⼈讲“墨分五⾊”“五⾊令⼈⽬盲”,墨是值得琢磨 的。这些零零碎碎是什么意思?“碎”谐⾳“岁”。六⾈题的诗说“吉⾦乐⽯,⾦刚不折”,这⾥谈的是它们的材质;“周鼎汉炉,与此同寿”,这⾥谈的是它们的年代。这些概念都与时间 相关,寓意⻓寿
2021 SICC|第四期: 古典新义——中国文物的四个故事
这种作品叫做“锦灰堆”,⼜叫⼋破、集破画、吉破画、打翻字纸篓、集珍、断简 残篇、集锦。在六⾈之后,⼈们是⽤毛笔和颜⾊来画的。给⼤家看⼀个局部,这⾥有拓⽚和书⻚,有的被⾍⼦蛀了,有的被⽕烧了,卷折、翻转,堆在⼀起。⼤家可能觉得这是拼贴出来的,实际上所有的东⻄都是画出来的,所有的细节⼏乎可以乱真。      
2021 SICC|第四期: 古典新义——中国文物的四个故事
2017年波⼠顿美术馆的研究者专⻔做了⼀个展览“中国⼋破画”, 这是国际上做的第⼀个专题展览,国内目前也没有。这个展览当时展出了很多作品,让我们意识到了这个题⽬的重要。展览同时展出了⼀件作品法国画家的油画作品,我们可以看⻅,在⻄⽅艺术当中,有相似的东⻄。
2021 SICC|第四期: 古典新义——中国文物的四个故事
六⾈的作品,实际是被我们遗忘的 “19世纪的中国现代艺术”。六⾈花了五年的时间,拓了《百岁图》这件作品,比我们刚才看到那件更加抽象。这件作品很⼤,在浙江省博物馆收藏。我们仔细看⼀下,这⾥边有86件⽂物,都是六⾈个⼈的收藏,他⼀件件拓下来以后,实际他不是把这些东⻄全堆在⼀起的⼀次性拓出的。他要⼀个个局部拓,⼀个部分⼲了以后,再拓下⼀部分,这个程序是⾮常复杂的。它⽤了五年的时 间拓了这幅作品送给了朋友,他也不拿着这个当回事。这当中有些东⻄⾮常重要,⽐如倪瓒使⽤的砚台,这个砚台还被明代⼤收 藏家⻢守真收藏过。还有唐代⼤画家、⼤书法家薛稷所撰的碑。但六⾈没有像我们做艺术的⼈,按照年代把它排列,也没有按照材质来分类,他把它们全部都堆在⼀起,打碎了历史的脉络
2021 SICC|第四期: 古典新义——中国文物的四个故事
朋友们问他做这个东⻄是什么意思?他写了两⾸诗,头两⾏是杜甫的原句 “不薄今⼈爱古⼈,千秋今古喜同春”。在他看来这些⽂物⾮常特别,它们被收集、发掘出来了,就和我们在⼀起,时间概念变得⾮常特别,变成了复数形式,全都重叠在⼀起。他在打乱了原来年代秩序的基础上,重新思考了它们的关系
2021 SICC|第四期: 古典新义——中国文物的四个故事

我们今天其实也⼀样,我们这些⽂物从地下发掘出来,这些⽂物就都和我们在⼀起了,我们需要考虑它们到底和我们是什么关系。⼤家可以看到,我这⾥讲的,是四个不完全相同的故事,今天当我们谈到历史、谈到传统的时候,我们往往有⼀个概念,特别是20世纪以后,我们⽼认为有今古之分,我们⽼认为历史就是铁板⼀块,是死掉的。但我今天的四个故事给我们,历史从来都不是静⽌的,它会被发现、被继承,也会被遗忘、被误解、被重新整合。我们今天讨论的这些问题,古⼈都讨论过。传统的东⻄到底怎么⽤?我们在故事当中可以看到,形式本身有其⼒量,改朝换代了,但形式还在。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意义被不断加以重建。我们也可以超越形式,利⽤这些东⻄讨论其新的意义。也就是说,“传统”可以是重新思考的新起点。可以请各位设计师们再 更深⼊地想⼀下,历史到底是我们要膜拜的偶像,还是我们要挑战的靶⼦,还是说我们也 是历史的⼀部分、他们也是我们的⼀部分?⼤家可以想象⼀下。谢谢⼤家!




2021 SICC|第四期: 古典新义——中国文物的四个故事


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Happy work , Happy life
/
Join us
2021 SICC|第四期: 古典新义——中国文物的四个故事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腾讯CDC体验设计

UI/UX

高效设计体系搭建之如何利其器

2021-7-13 16:30:00

UI/UX

推荐个免费的3D宣传片在线生成器

2021-7-14 8:20:0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