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之光老爷子—贝聿铭(上集)

华人之光老爷子—贝聿铭(上集)

随着史太浓“大师列传“的发表,有些朋友私信给我们提出自己希望看到的大师,其中有一位频率特别高,而他恰好也在我们的讲述计划内,就是今天的主人公,被我们称为华人之光老爷子的——贝聿铭先生。
 希望撰写一下老先生的原因有几个,其一是他曾是包豪斯创始人格罗比乌斯的学生,其二是他本质上是名纯正的中国人,因为他就是在中国出生与成长,其三则是,他是唯一作为华人跻身于现代设计大师行列的,而且被誉为“现代主义的最后一位大师“。

华人之光老爷子—贝聿铭(上集)

获得这个称号其实非常困难,因为他同样面对我们之前聊过的扎哈哈迪德(详见” 大家叫我女魔头—扎哈·哈迪德“)的民族与肤色问题,某程度而言在西方社会发展的他需要更多逆风而行,付出常人多倍的努力。
如果是学习建筑的朋友,也许知道英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弗莱彻( Fletcher)曾经在他的著作《比较法建筑史》里绘制过一张叫“建筑之树“的插图,这个插图的主旨是在说明建筑而言西方才是”历史传统的正宗“,属于权威的,而东方仅仅放在底部的分支,这个东方主要就是指中国与日本,我们先不论此图是否客观,但可见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建筑是不值一提,是属于”非历史传统的“,而这种看法就映射到东方建筑师的身上。

华人之光老爷子—贝聿铭(上集)

本次我们就跟大家聊聊,贝聿铭老爷子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用作品与理念来征服世界的。

名门望族

中国有句老话叫: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但在中国的历史风尘中,有一个家族却是”穿越牛熊“富了足足15代,那就是贝聿铭的家族——苏州贝氏。 关于贝氏家族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中国明朝,话说贝家的一世祖叫贝兰堂,明朝中叶从浙江迁居苏州,通过经营中草药成为当地有名的“中药世家“,然后以此为家族生意一直发展到乾隆期间,成了苏州四大家族之一。

华人之光老爷子—贝聿铭(上集)

到了近代,贝氏家族开始拓展其它生意,其中第十三代传人贝润生在上海经营颜料生意,赚到人生第一桶金后凭借过人的经商能力进行房地产投资富甲一方,江湖人称“颜料大王“。 

华人之光老爷子—贝聿铭(上集)

(贝润生)
所谓衣锦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贝润生1917年在家乡苏州买下狮子林,花了9年时间投入80万银元修缮一新,内设贝氏祠堂,并且归全族人享用,而他就是贝聿铭的叔祖父。
贝聿铭小时候曾在这个园林生活了很久,园林中那些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精华对其后来设计中国项目产生蛮大的影响,此为后话,我们先按下不表。

华人之光老爷子—贝聿铭(上集)

(苏州狮子林为贝家私有)

华人之光老爷子—贝聿铭(上集)

(少年贝聿铭在狮子林)
而贝润生的哥哥,也就是贝聿铭的爷爷-贝理泰也不简单,年轻时候中过秀才,随后跟他人一起创立上海银行,还建立了中国第一所新式旅行社,成为当时著名的“金融大亨”,而他的五个儿子也继续在金融领域发展,其中成就最大的就是贝聿铭的爸爸贝祖诒,1915年他(民国四年)在孙中山的授意下参加筹组中国银行,1946年时候更曾出任中央银行总裁。
而贝聿铭就在父亲筹建完中国银行调任广东分行时候出生,其时为1917年,因而贝聿铭后来能讲一口不错的广东话,而他接触到西方文化则是在上海美国教会学校,在那里他掌握了不错的英文,并且目睹上海外滩20到30年代大量宏伟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兴建,让他对建筑第一次产生了浓厚兴趣。

华人之光老爷子—贝聿铭(上集)

 (后左一为贝祖诒,猜猜那个是贝聿铭?)
对当时的中国人而言学习建筑必须要出国,所以1935年时候18岁的贝聿铭离开上海,到了美国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梁思成与林徽因在此毕业)开始正式学习建筑。

 求学散记

刚刚开始贝聿铭希望学习艺术,但父亲希望他能选择一个实用性更强的专业,所以建筑设计便成为了他的首选。 去到宾夕法尼亚大学不久的贝聿铭感觉这里采用“巴黎美院式”的传统教学让其很失望,于是仅仅两周后就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但没想到这里在建筑教学上大同小异,仍旧是传统美院方式,而且他入读的是工程系,偏向更多结构工程方面的修习,不完全是他想象中的建筑设计。

华人之光老爷子—贝聿铭(上集)

(麻省理工学院) 因而让当时的贝聿铭略感苦闷,但后来获得系主任威廉艾默生(William Emerson)的鼓励重燃学习斗志,但正是这一段学习工程偏多的岁月让他比其它大师更加了解施工与结构,可见很多事情通常无法在当下去判断意义。
而且在麻省理工期间,发生了一件影响贝聿铭终生的事情,就是当时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之神”的勒柯布西耶到校演讲,为期两天,贝聿铭是当时系主任艾默生最喜爱的学生之一,所以得以负责勒柯布西耶的接待工作,后来他回忆:“这是我一生中受建筑教育最重要的两天。”可见柯布西耶在贝聿铭心目中的位置,关于柯布西耶的故事史太浓已经专门聊过,可以看以往的分享(一半是神一半是人——勒柯布西耶)。

华人之光老爷子—贝聿铭(上集)

(勒柯布西耶)

内心迫切希望能学习到现代建筑理念与思想的贝聿铭在1937年收获到好消息,就是大名鼎鼎的包豪斯创始人格罗皮乌斯来了美国,而且在哈佛教授现代建筑,所以当时贝聿铭内心暗下决心:在麻省毕业之后就去哈佛。
 1939年贝聿铭在麻省理工正式毕业,当时的毕业作品叫“中国宣传单元”,充分体现出他“人在他乡,心怀祖国”的情怀,其时正值中国抗日战争,远在异国的他一直在想能用设计为祖国做点什么,因而这个设计作品就是用竹子为材料制作出的简易书报贩售亭,可以拼组扩充,随时流动,用作投放在乡村与社区中方便传播文化与知识,这便是学生时代贝聿铭的内心想法 此时格罗皮乌斯已经是哈佛建筑学院院长,并且包豪斯另一位大将(也是格罗皮乌斯的学生,毕业后曾在包豪斯任教)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Lajos Breuer)邀请到了哈佛做设计研究生教授,此人曾经设计出世界第一款钢管家具,并以抽象画大师,同为包豪斯教师的瓦西里·康定斯基的名字命名,在当时现代设计领域里布劳耶已经赫赫有名。

华人之光老爷子—贝聿铭(上集)

(马塞尔·布劳耶 Marcel Lajos Breuer)
包豪斯嫡系

在麻省理工毕业后,贝聿铭曾到美国空军服役三年,1944年退役跟太太卢爱玲结婚,才真正到了哈佛建筑系读研,其研究生导师就是马塞尔·布劳耶,两人在年龄上相差15岁,但显然布劳耶很喜欢这名来自中国,既勤奋又有灵气的学生。 因此两人亦师亦友,一生当中私人关系都非常好,在布劳耶身上贝聿铭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到光线在建筑中的运用,这也是后来贝聿铭多数优秀作品的特点,”让光线来做设计“也成为贝聿铭的一句名言。
而他跟格罗皮乌斯的故事更加有意思,如果用中国传统的话来说,格罗皮乌斯属于贝聿铭的“师公“,但后来在布劳耶的推荐下,他也曾直接跟随格罗皮乌斯学习,对比布劳耶的随和与感性,格罗皮乌斯给贝聿铭的感觉是更加严谨,后来贝聿铭回忆,谈到在其身上学到更多的是:纪律与纪律的应用。

华人之光老爷子—贝聿铭(上集)

 (贝聿铭与布劳耶经常家庭聚会)
在建筑理念上,其实两人持有蛮多分歧,比方格罗皮乌斯认为“机械化“会让世界运作得更加规范,因此人类将会创造出不同建筑形体去形成赖以生存的环境。而贝聿铭则提出另一种看法,认为历史、气候、人文等对建筑存在更深刻的影响,而不单单是僵硬冷漠的功能主义。 另外在“国际风格”的定义上两人也意见不同,格罗皮乌斯曾预言:国际风格会先西方再东方,慢慢卷席全世界。当时身为学生的贝聿铭对此深存怀疑,理由是世界各地的文化与环境不一样,难以走向共同的风格,当其将想法表达出来后,格罗皮乌斯对此丝毫没有不高兴,反而很开明的跟贝聿铭说: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对的,就大胆去做向我证明,这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所以贝聿铭在哈佛做毕业作品时候,选题为“上海博物馆设计“,这是一个陈列玉器与器皿的空间,他希望借此向格罗皮乌斯证明,这个设计将是一个属于中国的建筑,而并非国际化的,这个毕业作品被布劳耶评为”哈佛史上最重要的设计“,而格罗皮乌斯看到后也公开称赞它为:这是我见过的最精致的学生作品。

华人之光老爷子—贝聿铭(上集)

(贝聿铭哈佛毕业作品“上海博物馆设计”透视图)

华人之光老爷子—贝聿铭(上集)

(贝聿铭哈佛毕业作品“上海博物馆设计”效果图)
后来贝聿铭成名后接受采访,曾笑言:“格罗皮乌斯并不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师,但他确实是一名伟大的老师。” 然后他再补充:“老师曾预言国际风格将全球化,当时作为学生的我并不认同,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不希望西方随处可见的建筑也出现在中国,但如今我们看看上海、东京这些地方,才发现,老师他是对的“。 所以两人的这些互动也成为现代建筑史里的一段佳话。
下集将包含篇章:【成名之旅】、【巴黎罗浮宫设计理念】、【中国项目】。
敬请期待,我们下期再会!

华人之光老爷子—贝聿铭(上集)
产品/工业艺术视觉/平面

为什么说中国的设计大环境是一个悲剧?

2020-4-7 0:20:41

艺术

华人之光老爷子—贝聿铭(下集)

2020-4-12 23:19:2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