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人的广告弹窗,真的能骗到钱吗?

现代人,对打折都已经麻木了。

随便打开一个 app,就一堆狂轰滥炸的活动弹窗。

烦人的广告弹窗,真的能骗到钱吗?

我之前在鹅厂做过好几年的 app 设计,能够理解各个产品经理和运营的 kpi 压力。

预期指标都是拍脑袋定,如果上线后真的差一大截,那就算了,只当是试错。

怕就怕,只差一点点达不到,如果就此放弃容易被人当作不够努力,那就只能想各种办法“打鸡血”。

而最不用动脑筋的办法,就是打折发券了。

于是,普通红包变成随机红包,随机红包变成限时红包,限时红包再升级为好友助力红包……

随着用户的“免疫力”不断提升,终有一天,我们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折扣达到一定程度,即便是免费送也很难提升转化率了。

于是,我们不经怀疑:



用户不消费真的只是因太贵吗?

斯坦福商学院的 Cassie Mogilner 和 Jennifer Aaker (2009) 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在一个柠檬水摊位上,分别放上三种标示牌:

时间语境:花费少许时间,享受 C&D 柠檬水吧。
金钱语境:花一点点钱,享受 C&D 柠檬水
控制语境:享受 C&D 柠檬水吧。

共有三种价位的柠檬水出售,从 1 美元到 3 美元不等。支付 3 美元的购买者才可以带走装柠檬水的高品质塑料杯。

购买者喝完柠檬水后,会被要求做一份问卷调查。

总共有 391 名路过,有的走路有的骑车的,年龄从 14 到 50 岁不等,性别和职业都各不相同。

烦人的广告弹窗,真的能骗到钱吗?

统计发现,时间语境下 14% 的路人会停下来购买柠檬水,而金钱语境下只有 7% 的路人会停下来购买柠檬水,前者是后者的 2 倍。

而且时间语境下的购买者平均支付了 2.5 美元,金钱语境下的购买者平均支付了 1.38 美元,前者是后者的 1.8 倍。

而控制语境下,购买柠檬水的路人占比为 9%,平均支付金额为 2.18。



为什么人们
不会因为便宜而购买?


上面的实验表示,金钱语境的运营思路,不管在转化率还是在客单价上,都比不上时间语境,而且就连什么都不提的控制语境都比不上!

这样的差距,究竟是为什么呢?


金钱促销
只能抹零头

以我对自己和周围人观察,大家通常只在意价格区间,而非零头上的小差异。

例如在 app 上买会员,一般心理价位就是一个月十几块到三十块之间,具体是多少,至少从每个月的价格来看,感觉上的差异不大。

而促销折扣券,通常只能减免一点零头,并起不到更改价格区间的作用。

打折促销的主要作用,是给还在犹豫要不要买的人一个当场下单的理由,很难让一个嫌贵的人突然觉得价格能接受了。


体验促销
才能提升心理价位

同样都是包,拼多多上 9.9 包邮有人买,爱马仕专柜上十万也有人买,品质差异并没有那么大,这里面主要是体验上的差异。

买 9.9 的包,主要的体验就是能装东西,可能颜值也不差,但用不了多久就要换,背出去怕被人看出问题来丢面子。

买几千上万的包,功能性一点不少的同时,销售员给你端茶送水,背出去也有面子,甚至能帮《三十而已》的顾佳挤入贵妇圈。

虽然这里的关键词是面子,但面子也是一种体验,是从社会舆论反馈来的体验。

可见,体验的提升,能够直接让心理价位提升好几个档次,让贵得离谱的奢侈品,摇身变成了物超所值的香饽饽。

柠檬水实验的三种标识语中,时间语境是表现最好的。

而时间,其实就是体验的承载形式——觉得时间花得值,就是好的体验;觉得时间花得亏,就是坏的体验。



做体验设计
一定要懂些心理学

上面这句话,想必很多人都听过。

但是隔行如隔山,很多设计师是艺术出身,想要了解心理学,很难学进去。

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内容适合设计师阅读,由腾讯 CDC 合作翻译,今天讲的柠檬水案例这本书就有详细介绍:


全书两百多页,共包含一百个案例,如果你担心读起来太花时间,可以试试我整理的录播课,一个半小时就能刷完,还可看可听:

烦人的广告弹窗,真的能骗到钱吗?

这套课程可以看也可以听,我整理的 PPT 也免费送。

这个课程和我其它很多课程一样,也是对星球成员免费的:

烦人的广告弹窗,真的能骗到钱吗?

如果你只是想要多认识一些同行,也可以加入我们无广告的纯粹体验研讨微信群:

烦人的广告弹窗,真的能骗到钱吗?

烦人的广告弹窗,真的能骗到钱吗?
烦人的广告弹窗,真的能骗到钱吗?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体验进阶

UI/UX

B端设计基础 | 重新认识栅格系统

2022-5-26 13:11:51

UI/UX

为什么平面几何图形,一直很受欢迎!

2022-5-27 8:30:0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