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你的设计打分

 PART1  前言 


去年进行年终述职时,「如何客观、系统地对工作成果进行评价」是我进行工作复盘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评价一个设计工作或项目很难。


首先,它难以量化。尤其是设计这种依靠主观能动性、没有统一评价标准的工作内容。在一个需要协同的项目中,每一个角色的职能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没有所谓权重,任何一环都不可或缺。


其次,在项目历程中会遇到各种或客观、或主观不可抗因素。比如需求方的能力、协作方的能力、资源的限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最终结果,而这些是我们无法掌控的。


再者,对一个项目/工作的评价不应唯结果论。比如一个项目不能说落地就算成功,它落地后产生了多大影响?影响是对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影响作用力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又比如一个产品不能说上线就算成功,它是否满足了真实用户的需求?满足了多少?还是最后被证明根本就是伪需求?回到实际的工作中也同理,考量一个项目不应只看结果。在产出中沉淀项目经验、设计资产,在流程中打通沟通、交付渠道,在团队中拓宽职能触角、影响力……如此种种都应该纳入到最终评价的考虑范围内。我们切身参与到一个项目中,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团队、对专业力还是通用力、对能力还是经验,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尽管「给自己的设计打分」这个行为无法做到科学、客观,但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这个目的来看发,好像并不需要客观 ?。实际上,在决定给自己的设计打分时,其实只是想做到「心里有数」,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而已。


于是,我制定了一套针对设计需求的评分系统。



 PART2  评价指标 


在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后,为评分系统设定了 7 个维度的量化指标:

  • 紧急指数

  • 坑级指数

  • 影响力指数

  • 探究指数

  • 创新指数

  • 品质指数

  • 扩展指数


如何为你的设计打分


   紧急指数

指需求量与时间排期的比例。

体现了完成设计需求的工作量、排期的压力。


   坑级指数

指对产品/需求的理解、拆解难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需求的完整度或产品经理的水平。

在项目流程中,设计师的上游一般是产品经理,需要依靠产品经理辅助设计师理解需求背景、理顺逻辑关系,PRD 和原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设计师对产品、需求的理解效率。逻辑混乱的 PRD 十分影响设计师对需求的理解,有的设计师可能会帮助产品经理梳理产品逻辑,有的可能就直接按照原型去输出,直接导致产品翻车 ?。

但反过来想,帮助产品经理梳理不完整的产品逻辑也可以锻炼自身的逻辑能力、加强对产品的理解与思考,而且这种能力也越来越成为设计师的必备技能 ?。


   影响力指数

指需求功能对于业务(公司/团队、内部/外部)的影响力。

用最近的流行语说就是「赋能」。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尽量投入到 ROI 较高的项目中,从而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探究指数

指针对功能/设计方面追根溯源的理论基础或探究性方法论。

很多设计师做需求会流于表面,完成基础的界面(interface)设计工作:一是没有在前期深挖需求根源:

这个需求本质是要解决什么问题?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痛点?

未来还会延伸出哪些需求?

二是在设计解决方案时没有探究出最优解、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持、没有形成固定的方案论:

这个图标为什么用这个风格?

这个方案为什么这样设计?

有没有更优的解法?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思路是什么?

下次遇到类似的需求能不能运用同样的思路/方法去解决?

设计师是解决问题的人,设计师之间的差异大概就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的不同。“一个设计师是否成长,关键就在于他脑海里各种设计流程和工具是否在不断丰富,是否能在适合的实际利用这些设计工具推动项目前进。——王欣” 这大概就是探究、沉淀方法论的意义吧。


   创新指数

指在满足功能、融合整体的基础上,在交互/设计方面的创新。

嗯,毕竟我们是设计师,创新是赋予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手段,也是设计师的重要价值取向。


   品质指数

指需求交付完成时,交互/设计的精致程度。

说白了就是交付设计的质量。是勉强完成需求,还是具有品质的、超出预期的设计。


   扩展指数

指设计成果/研究方法的复用性、可拓展性。

这个设计方案能否启发其他设计师、产品项目?

能都在现有版本基础上去扩展、复用?

从效用的角度考虑,扩展性越强、复用程度越高的设计,它的收益越高。当然也不是说每次都要对设计方法进行学术性探究,过度的研究反而影响效率,对项目帮助不大的研究就是浪费精神资源 ?。


如何为你的设计打分



 PART3  评价指标的意义 


从定义来看,这些指标其实都是主观性的,甚至带有一定 bias。但综合来看,则能够帮助自己时时校正对整个项目的 bias,避免自己由于受到某一方面的冲击,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影响,甚至导致自己对整个项目的认识出现严重的认知倾向偏差 ?。


此外,透过这 7 个指标的评价,也可以对自身各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估与反思。


紧急指数对于处理需求的响应速度。

坑级指数:对于产品需求的理解力,与产品经理沟通能力。

影响力指数对于产品需求的把控,如何合理规划与安排需求排期,调整工作节奏。

探究指数对于功能/设计其理论基础的学习,对方法论的探究、运用和沉淀。

创新指数在满足基本的功能的基础上,打破现有的旧规则,探索更有效的交互/设计方案。

品质指数对于交互/设计的品质追求。

扩展指数对于设计成果/探究方法的复用与拓展。


从所需能力来看则分别对应了:
  • 抗压能力

  • 产品思维能力(拆解问题能力)

  • 项目管理能力(沟通技巧)

  • 学习能力

  • 创新能力

  • 设计能力

  • 归纳总结能力


如何为你的设计打分



 PART4  复合加权 


定义好 7 个指标,就可以开始设计加权了。


在这 7 个维度的指标中:

  • 紧急指数、坑级指数、影响力指数 —— 为自有属性,即是需求项目的天然属性,设计师主观无法控制,划为 30% 的占比。

  • 探究指数、创新指数、品质指数、扩展指数 —— 为附加属性,即设计师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为其附加新的价值,划为 70% 的占比。


而在自有属性和附加属性中,可以进一步为其组成指标进行加权:

   自有属性 30%

  • 紧急指数 30%

  • 坑级指数 50%

  • 影响力指数 20%

   附加属性 70%

  • 探究指数 35%

  • 创新指数 35%

  • 品质指数 20%

  • 扩展指数 10%


最终得到一个复合加权公式:
  • 紧急指数 9%

  • 坑级指数 15%

  • 影响力指数 6%

  • 探究指数 24.5%

  • 创新指数 24.5%

  • 品质指数 14%

  • 扩展指数 7%


如何为你的设计打分


对每一个指数再进行 1-5 的等级划分,进而得到更细致的评分表(百分制):


如何为你的设计打分


而每一个等级都有一定的评判指标,方便在实际评分时做到有据可依:


如何为你的设计打分


以多边形进行可视化,可以看做一个复合能力的展示:


如何为你的设计打分



 PART5  实际应用 


制定完评分体系之后,我将一整年的需求进行了评分,最终获得了一个评分排行榜:


如何为你的设计打分



 PART6  后记 


通过设计这个评分体系,一方面我重新思考了设计师的能力体系:

作为一个设计师在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上应当具备哪些能力?

在工作过程中哪些能力是更有效用、更适合作为杠杆?

另一方面也非常直观的看到自己的能力模型:

哪个能力是我的弱项(分数普遍偏低的维度)?

哪个能力是我的强项(分数普遍偏高的维度)?


在实际使用时,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根据自己对能力模型的理解对加权进行调整,制作出适合自己的评分系统。


制作这个评分系统的目的,更多是为了能力模型的可视化、可量化。随着行业的发展、职业的进化,设计师的能力模型会随时产生变化,这个系统也需要时时更新与迭代。希望对大家的自我认知、能力评价有所启发,一起思考和完善设计师的职能模型。


最后还是想强调,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评分系统,世界上不应、也不该存在一个客观的设计评分系统。我所见到的设计师是千奇百怪、各有所长的,我们不想、也不该成为一个毫无所长、能力固化的设计师。(所以作为设计师,先把自己设计好吧 ?)


站在主观上的客观,可以帮助我们修正自我认知,这大概就是一种以毒攻毒吧。?




如何为你的设计打分

作者:Lixingge




   转载声明

感谢您对「自如ZDC」公众号的关注,敬请遵循转载须知:

1. 欢迎大家自由转发至好友/群聊/朋友圈

2. 公众号内标记为原创的文章请在转载后文章开头注明:“本文转自「自如ZDC」(ID:ziroom_zdc)”

3. 如遇到其他问题请添加管理员微信:aigonima,添加时请备注“自如ZDC建议”

4. 转载或引用本公众号内容不得对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未经授权进行转载,本公众号会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法律渠道沟通。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自如ZDC

UI/UX

设计万花筒丨写作可以使我成为更好的设计师吗?

2020-5-20 9:30:00

UI/UX

夜宵季活动的视觉协助与创新

2020-5-20 16:30:0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