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设计偏好的效用与避坑

个人设计偏好的效用与避坑


这半年有很多收获与感触,我见识到了个人偏好与认知偏差对业务发展带来的各种冲击,在那么一阵子想到了挺多的东西,后来想着围绕设计做一些回顾思考,希望能够从中提炼出一些有营养的东西。
个人设计偏好的效用与避坑


正文
如前面所讲,各类角色在职场上所秉持的个人偏好总是会对业务发展带来各种影响,如果是管理决策者,个人偏好更是会产生加倍的作用,且很有可能是副作用。回到设计上,亦是,所以这里想要聊一聊设计偏好在职场上的好与坏,如何扬长避短;

个人设计偏好的效用与避坑

设计偏好是什么?

先说说偏好;
偏好本质就是人们在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一般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会多于理性因素,并非是直观的。大多数情况下,偏好决定了作为个体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所采取的决策与行为。


再说设计;
形形色色的设计其实就是指我们将设想经过合理规划与计划后,通过各种途径创造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过程下的设计产物是多元化的,因此设计工作离不开各自设计产业的知识储备应用、输出技能、沟通协作、客户需求。


所以设计偏好即围绕设计工作展开的一系列思考决策、设计倾向性,它围绕设计认知与心理展开,从思考到决策,从决策到输出,从输出到协作,设计偏好会伴随着大脑运作悄无声息的渗透到设计工作的点滴之中。
个人设计偏好的效用与避坑

设计偏好的特征

对于这些偏好我们提炼了一些主要特征,了解这些特征能够使得我们对设计偏好有更好的认识与运用,能够自我的发觉和及时调整设计工作中偏好对决策与行为的作用,从而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内外一致性

偏好本身是一种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并且对个体行为决策会产生直接作用,因此可以看出偏好本身具备个人内心与外在行为的一致性,在相关的用户偏好研究中也明确指出的偏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有序性,不难看出这也是偏好对工作输出能够直接产生作用的原因之一。

利益最大化

偏好会使得我们决策时,倾向认为对自己更有利的方向,会使得我们选择对自身而言更有价值或是更易实现的方向,这种情况下偏好使得我们决策过程会遵从个人利益最大化;
个人设计偏好的效用与避坑

隐性倾向

通俗讲就是弱感知-潜意识的偏好倾向,这些偏好我们不能轻易感知到,因为大脑可能已经根据我们的习惯或喜好轻车熟路的开始决策和执行了,这就像是肌肉记忆一样,比方说我个人喜欢带一点粉的红色,那么我在设计中需要用到红色时就极有可能会自然的带一点粉,并且我们不会有明显的感知,在设计这么宽阔的领域中,相信这种场景还有很多。


显性倾向

另外就是显性倾向表现,即强感知-主观性,常常依据个人的认知喜好或过往经验做事,对他人观点不易接受和理解,甚至会使得我们与他人观点不合争执起来,我们会捍卫自己的偏好或认知结构,举例我是一个极简主义的设计师,当我认为这款产品适合极简设计时,有人提出反对,我则会极力争取用极简设计,当然了,具体谁对谁错还要具体看待了。通常面对设计方案输出或决策的时候都要提防些,要学会同理心与聆听,减少偏激,力求有价值的争论 #关于同理心构建技巧学习通道


缺少客观性

设计偏好往往会附带个体的情感、性格、心理因素,主观性高于客观性,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更需要的是客观理性的结果,这也是主要的一个负面特征,对此我们只能通过提升自我认知,加深思考或共同讨论来减少非理性的偏好作用,或是丰富决策信息或科学利用工具进行辅助。


最常见的两类客观性缺失表现

偏执表现

当我们在设计工作中遇到他人很坚定自己的想法,却又不能很好的解释说服大家,这就是一种偏执的表现,例如我说这个信息动态图文视频并茂,且图视频为主导,数量也比较可观,可以使用双列表瀑布流来进行呈现,可以展现更多的内容主体,但是对方就是觉得应该使用朋友圈这种结构来呈现,却又不能结合自身产品特征给出合适的理由。


引起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对方的认知里更加熟悉某种方式、含有自身的偏爱、亦或者过往经验里做过。这种偏激表现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以及自身认知局限,不能更好的客观理解和解释。
当然啦,你要是说你偏激,对于设计的细节总是钻牛角尖精益求精,那么秀儿请你保持。

从众表现

设计工作中的从众表现大多跟自身设计喜好以及权威趋势有一定关系,如果说一个设计师平时接触和体验的产品很片面,那么自身也会更加熟悉这些产品的设计风格,自己在输出时也较容易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则是权威偏好,大公司的产品或是流行的设计趋势,总是容易吸引到设计师们,设计者也会尝试练习或不自觉地应用到自家产品中,这不是什么坏事,好东西就应该Get到用起来,但如果不进行深入的理解思考,看人家做自己也做就很容易忽略自家产品的特征差异,从而迷失自身本有的个性甚至略显跛脚。所有不要只是简单从众,别只是Copy到了表象内容。

认知偏差

即认知偏见,使得偏好有失客观性且不能自知原因之一,认知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也是对知识的理解加工与运用过程。当我们获取的信息不全面,超出我们认知,以及心理活动作祟时就会产生错误的理解结果,就像是盲人摸象一般,很难有一个客观正确的导向。


并且在产品设计工作中,设计者也会运用常见的的认知偏差或相关定律来实现商业目的,例如常见电商产品会显示更高的原价,其目标就是让用户进行比对锚定;

常见认知偏差举例

个人设计偏好的效用与避坑
个人设计偏好的效用与避坑
个人设计偏好的效用与避坑
个人设计偏好的效用与避坑
个人设计偏好的效用与避坑
个人设计偏好的效用与避坑
……

这些设计偏好需注意

不论是产品设计、交互设计还是界面设计,这些设计相关的偏好本质离不开设计的知识体系、思考决策、设计输出、协作沟通、学习提升多个方面,并且各色的设计偏好也穿插在其中。

设计认知

设计认知就是我们对一系列设计相关的知识或信息收集,然后理解加工与应用。这些设计认知不仅是我们做好设计的基础保障,也是我们进行打破创新的内核。


我们即使每天都在设计工作中往返,但是不同的设计技法、设计模型、设计理论、设计风格都会有发展变化,自身在工作中的不断应用也会有自己的认识理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温故知新。当我们具备了更深入和更广阔的认知后,我们就可以更加客观专业的进行设计或创新。

设计经验

设计经验是重要的职能资源,是设计认知的体现,也是高效作业的必要条件。但经验属于过去式,长时间的惯性思考或依赖经验做事也会翻船,因为我们会忽略设计流程中一些细微变数,并且也会阻碍认知层面的更新完善。


就今年我们在申请支付宝H5支付资质前,我指出需要提前准备一些网页材料,技术Leader肯定的表示根本不需要,他们以前就没提交过,但实际上去申请时还是卡在了这一步。
个人设计偏好的效用与避坑

设计思维

不同设计思维偏好下,会影响我们面对设计问题的一系列思考过程;
思维方式(先考虑流程逻辑是一种逻辑思维、先想象界面内容再到下一个界面内容构建是一种具象思维)
思考角度(用户视角、商家视角、研发视角等)
思考重点(优质的体验、商业盈利、转化率、美观度等)
认知运用(一系列设计相关的知识认知运用)
设计规划(如设计策略:分析需求、定义目标、设想方案、绘制DEMO、测试改进)
……


面对不同的设计问题,通过思考问题特征选用不同的设计思维是很重要的,良好的思维方式总是受益良久,懒散从简的思维只会使我们的设计敷衍了事,经不起推敲。


设计决策

设计决策是我们在设计工作中对相关信息收集比对效果后进行站队或决定的过程,相比思考有时候决策参杂的偏好因素反而会更多,例如以下拆分出的四个要点;

1、惯性思维

大脑为减轻负荷,大多数时候都是在进行简单化思考,我们习惯性走捷径,这也是经验为我们带来的便利,但也使得我们容易忽略一些信息,或是认为差不多了就索性接受了这些不完美的结论,所以一旦发觉自己可能在为自己的便捷开脱或是信息收集不足想要盲断结论时,我们就当有所意识,不要让惯性思维成为了认知完善升级的绊脚石。


2、主观喜好

主观喜好在于更注重个体主观意识,同时喜好本身会覆盖很多方面,就界面设计为例,设计者可以有自己喜好的颜色、设计风格、设计工具、设计方式、设计流程等,这些关键点,在设计工作中我们会不自觉的代入这些自己喜好的元素,以至于我们会忽略掉他人的感受或想法,让我们产生有失客观性的结果。
个人设计偏好的效用与避坑

3、审美偏好

人类是视觉动物,美观的事物总是更加被人青睐,但美是多元化的,但是由于人群的年龄、文化习俗、生活环境、人群特征的差异,审美均有所不同。在商业设计的背景下,我们往往不能只是从自身审美观去出发,而忽略了产品典型客户的审美倾向。
个人设计偏好的效用与避坑


4、竞品偏好

颠覆式创新很难出现,往往都需要一定参考和演变来产生新的灵感,而且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的产品大多都有相应的竞品,我们体验与参考,在互相的借鉴提升中,我们也会不知觉的对这些竞品产生偏好,当我们需要类似的产品功能时,我们就会马上去看看某个竞品是如何做的,或者看看同类型的龙头产品是如何做的,这种偏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如果你在进行决策时简单的选择了靠近竞品的方式,那么久而久之你的产品各方面会愈发的接近某个竞品,这么做不一定正确先不说,也可能错失创新的机会。
在早些时候,配合运营Leader做需求时,受到运营Leader个人对某产品的使用偏好,我们给出了市面上更加前卫的交互方式,但最终还是比对某个竞品完成了功能开发,不过有趣的是,时过境迁那个竞品迭代成了我们当初提出的交互方式。


可能在思考决策间还有更多的内在偏好产生着影响,例如情绪、性格等,我们尽管没有办法做到时刻的理性,但是能够对这些大脑的偏好或局限有一定认识,也许我们下次的思考决策就会更加睿智。


设计输出

如果只是个人的输出使用的话,实际上没有太多限制,一般都是根据个人的设计习惯来的,你先画手稿也好,还是直接使用程序输出也好,你用A程序做也好用B程序也罢,只要能够呈现出最终想要的结果就好。
其实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输出效率、协同能力以及效果优势,尽管我们可能某个设计程序已经用的得心应手了,但是在职场之下,我们还是需要尝试各种新奇的工具或更高的版本,以保证可以更好的在职场下兼容团队协作与设计流程;
个人设计偏好的效用与避坑

协作沟通

办公场景下,一是面向组内二是面向上下游协作,组内沟通会门槛更小,上下游则门槛会更高,可能有专业上的隔阂。大部分时候为了更好的促进协作我们都需要撰写材料或是借助其他服务工具,以产品交互为例,我们往往为促成开发结果都需要撰写设计理念、设计规范、设计文档等,以使得设计能够被理解和开发落地,就文档的格式来说就存在不同的撰写偏好,并且浏览者也是,所以为了效率更高,我们应该去推动更具包容性和易读的文档格式,或者以大部分人更倾向的文档格式去开展,而不要仅根据个人习惯偏好去写。并且不同格式的文档各具特点,在适当的场景我们可以选择性使用。
个人设计偏好的效用与避坑

学习提升

学习方式

在进入职场后,我们会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自我提升,有的人偏爱看书、有人浏览文章、有人动手练习、有人参加培训班、也有人复盘分享,尽管各自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喜好,但是回过头想想自己真的掌握了吗?面对网络的各种信息大潮,我们那渴望知识的三分热情时常被冲散,并且耐心不足,时常焦虑。
所以这个时候应该反思你常常应用的学习方式有效率吗?有质量吗?有吸收吗?阶段目标达到了吗?

学习内容

面对职场内卷,学习什么内容经常是被动的,甚至大部分时候是从众的选择学习内容,同事学什么我看什么,朋友学什么我学什么,近期流行什么我学什么,也不乏职场教育的贩卖焦虑,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学习内容偏好往往是这个学一点那个学一点,沉不下心,没有方向没有阶段也没有消化。相关设计说起来都知道一点,纵深下去却又没什么质量,你以为你可以指点江山了,一顿操作后,却发现是纸上谈兵。

扬长避短指南

针对不同设计偏好,我们最好是能够有客观的认识,对好的继续保持,对坏的进行改善,即便没办法快速纠正,能够及时止损也是好的,面向这些设计偏好改善,我给自己整理了六个方面的指南,包含了自身认知到借助外界了解改善两层面。


阅读学习?

打工人哪有不摸鱼的,碎片化时间总是有的,只不过经常是给大脑填充了一堆无用的愉悦消遣内容罢了,了解自己的碎片化时间以及平时刷手机娱乐的习惯,对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内容进行规划改善是很有用的。今年我已经把一系列娱乐八卦短视频的应用卸载了,并尝试以文章或业内资讯等作为碎片化时间的主要消遣内容,并且阅读时对核心的内容进行精简小记,不定期的打开小记进行重温。


其次作为设计者,良好的审美与眼界也是很重要的,即使眼高手低也好过眼低手低,因此不断的去浏览好的作品去扩展眼界与审美也是重要的学习过程。


逐渐拓展学习链路,即使业内专家,也都是对上下游协作有较好的认知了解的,并非只是局限在自己的某个设计领域内,因此在职场规划上,我们阅读学习的内容应该有意识的围绕设计工作的上下游展开,以加强自己的短板、职场竞争力、上下游协作等专业认知,不知不觉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综合提升,成为更可靠的设计师。


实践创新?

对应不同的学习内容,通过练习加强掌握,有很多东西即使我们学会了,如果长时间不进行温习或应用也会生疏,即使我自己写的东西,放过一阵子后再次温习也可能有新的体会。


对于新学习的内容,可以找合适的条件在工作场景中进行输出,只有结合工作背景学以致用时,才能取得更好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也就是所谓的实践出真知。


当我们在不断的应用或尝试后,会逐步产生更深入的理解,特别是通过更加广阔的设计视角看待时,我们会有更加透彻的认知,这些设计认知会成为我们日后优化创新的垫脚石。


独立思考?

数字化的时代,信息更加聒噪,在各种算法加持下,充斥着各种取悦我们的内容,大脑时常进入葛优躺状态,认知面有效的提升或深度思考频率愈发减少。而工作中我们更多的也是根据经验与认知在进行惯性思考决策,沉下心跟独立思考也显得愈发的宝贵,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必然是优秀者的必备特质。


在认知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很难意识到我们正在犯错,就如前面部分所讲,完善和了解更多相关知识提升认知也是思考的重要条件之一。


沟通探讨?

多人沟通探讨可以有更多观念上的碰撞,可以刺激我们大脑进入系统思考,而使得思考效果优于惯性思考。而更多人参与思考或评审时,也能稀释掉个人的偏好棱角。


面向设计需求讨论时,需求背景、商业价值、应用场景、用户特征、设计目标这几个点都是我比较关注的,这些内容可以确保我们有效讨论以及带动思考,但同时也不要轻易从众,最好有自己的见解,不论是对leader还是组员都可以更好交代,也能确保不被他人的偏好轻易带偏。


对于设计结果输出,竞稿或多人研讨也能够获取到更多视角下的见解,以消弭更多的个人设计偏好带来的不良作用。


在职场工作场景下,我们的沟通探讨可以是组内的专业提升学习,可以是跨组的业务观念探讨,也可以与用户进行沟通互动,亦或是一场同事意见交流,通过外部视角互相批评建议来改善了解自己。

信息比较?

收集更多信息甚至使用工具是为了更好的作出决策或全面的思考。当我们获取了更多的有效信息时,越是能够作出稳健正确的判断,所以当你拥有决策权时,你便应该想办法获取更多信息或科学的使用工具辅助。


以竞品分析为例,若结合个人的竞品偏好去洞察,我们所获取的信息不仅有限,还极有可能附带个人的偏好因素,而当我们收集到更多的核心竞品、边缘竞品、甚至跨行竞品信息后,有了更多见解和反思才能使得我们打破经验或认知的局限,作出更正确的判读。


至于需求设计前结合产品背景、阶段、模式、用户来分析,考虑可行性、市场趋势、用户体验、商业诉求等多方面因素,配合数据分析、用户研究等手段就不额外说了,其根因也便是获取更多信息用于比较与决策。

复盘总结?

复盘总结在于回顾与思考,视角更具有全局性,能够客观的看到问题所在,也能提取精彩之处,并且经过一番思考总结后,有利于吸取教训提升认知,为下次工作做投资,同时也可以内部分享共勉,加强团队凝聚力,为后续协作润滑。一般复盘总结不限于项目,也可以是自己的工作表现、阶段目标、学习情况等。


结语

回过头来,在自己过往的经历中,也存在过因个人的设计偏好对工作或协作带来各种影响,只是此前并不能很好自知,若不是同事之间的探讨交流或深入的思考比对,独身一人设计的过程中,常常会被个人的设计偏好左右,而作为决策者甚至老板,更需慎重个人偏好的影响。


另外而面对职场内卷,生活压力我们时常焦虑,我们拿外界获取的各种信息与自身相比较,有时候甚至怀疑自己,以至于打乱了当下的计划或安排,所以尝试减少那些没用的信息获取,让自己沉下心来,做好当下的计划也是重要的一点。

最后感谢在匆忙的摸鱼中,抽出一点时间阅读此文,祝大家鱼儿越摸越肥,钱包越来越鼓~

作者:泡泡。干货满满

作者其他文章:

一篇看懂网页端交互创意怎么做

物联网交互创新的探讨

交互的学习应用指南?

设计师要懂的用户增长(用户增长篇)

画像/体验地图/触点模版实战应用指南

[设计师用研] 可用性测试你不知道的Buff!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MicroUX

UI/UX

精选课程|CIGA design 玺佳品牌创新实践

2022-7-2 8:30:17

UI/UX

哇哦!腾讯公益15周年的新LOGO竟然是这样的

2022-7-3 8:30:2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