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大数据时代的“小奇兵”

毫无疑问,这是个大数据的时代!


同样毫无疑问,每一种工具或方法都有它的局限,局限可能是方法本身的,也可能是人的,更可能是时代的。


在大数据的价值被充分认可的时代,很多人都在思考调研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时的发现,讨论大数据时代小样本研究的意义。


以下所指小样本研究包括但是不限于各种传统的研究方式,不区分定性定量,比如样本量较大的问卷调研(样本量可以在300-10000+),也包括样本量较小的可用性测试(6-8人即可发现80%以上的问题),还包括样本量更小的专家访谈,用户访谈,入户家访等等。而大数据是指对海量的订单数据,浏览数据,用户数据的分析(至于样本量有多“海”就不用界定了)。


大数据分析的优势显而易见,处理的样本量更大,数据分析的效率更高,机器学习能给出的模型和算法更高级、更准确。这个时候还需要小样本研究吗?答案是肯定的,并且小样本研究这时候扮演的是“小奇兵”的角色。


01

抽样调查的意义毋容置疑,但大数据也做不到全量研究,小数据可以用科学理的抽样来弥补缺陷。

互联网的时代,大家都在追求“快、大、全”。 但是偏偏大数据不可能获得每个用户的情况,去分析这个数据。也不可能知道他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问题?那么怎么办呢?“抽样”此时就是有价值的。


之前有同行反馈,在分享结果或者讨论方案时,会有人提出“我们的客户已经有几千万了,你这个调研就1000多人。能代表我们的用户吗?其实这完全不成问题,因为在科学的调研设计方案下,1000人已经是比较充足的样本量了。采用分层抽样和后期对样本数据进行加权,会让调研结果更具代表性:


  • 假设平台的男女比例一致,总体样本为1000,那么男女各抽500

  • 假设平台的国内用户和海外用户的占比是6:4,那么在国内频道下过单的抽取60%,在海外频道页面下过单的抽取40%

  • 假设我们的市场份额在一二三四线的分别是4:3:2:1,那么我们分别在分属于一二三四线城市的15个城市抽取各100名用户,在统计样本数据时,可按照市场份额进行加权处理,但若只是看一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数据差别,则无需加权


互联网的调研投放中,通常没法做到完全随机抽样,采用分层抽样和加权处理,会令样本数据结果在推断总体时更准确。

02

大数据更多呈现的是现象,需要依赖专业分析人员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过程不能脱离业务和产品完成。小数据是帮助数据分析师找到数据背后原因的利器。


分析数据通常有2个典型场景:没有问题时找规律;有问题时找原因。但是不管哪一个场景,单看数字是没有意义的。有了数据结果,还需要假设,验证,评估,给建议;或者是找到了原因,给落地的建议。因此,数据分析师一定是又了解业务,又会分析数据的高手,才能真正从数据里看出结论,不是在看数据说数据而已。那么,怎么样找到背后的原因?这时候,小数据就会显得很有用了。


任何研究和分析都离不开界定问题,形成假设。任何需求都要明确目前业务的问题是什么?大数据能告诉你,目前的状况怎么样?未来的趋势怎样?和去年同比如何?这几个大区的数据是否有差异?而小样本的访谈,定量的问卷调研,入户家访或者小规模的VIP客户的回访,则能告诉你这个地区的用户的产品使用的偏好是什么?销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产品出了什么问题?只有这2部分的数据结合在一起看,才能够更好更快地定位问题,确定解决方案。


通常来讲,AB实验的结果显著与否就代表了实验的成功与否,成就可以保留,败就打入冷宫。败了的真的是没有优化或者改进的希望吗?有没有人试图去了解这中间的问题是什么?有的时候失败的实验离成功可能只差一个小小的视觉细节,可能改下颜色,改下位置就可以。有的产品经理会觉得改个颜色也能实验显著很不可思议,颜色有很多种?体现品牌承诺的颜色(如携程蓝、橙)、提醒用户注意的颜色、告诉用户有温馨提示的绿色等等,这些都是有含义、与情感的颜色。这些细节既来自于设计师的专业素养和经验积累,也通常来自于我们对用户的关注和小样本数据给我们的启发。


 

03

海量数据的“大”,可以观察到“轨迹,路线或者趋势”,但是无法体现人的情感和内心。


数据层能展示很多信息,用户量,转化率,业绩,利润。有多少新用户,多少老用户,复购率是多少?但是数据背后的洞察仅仅基于数字是曲线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人的行为背后的情绪、意愿和态度的信息。因为只有掌握了这些内容,才能在新产品开发、品牌传播、营销上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创新。


以下这些内容,是捕捉用户内心想法的经常问的问题:


  • 人们常常会问,新用户为什么选择了你?这次预订体验满意吗?旅行的途中他们除了疲惫,有充实或者幸福的感觉吗?他们是否在预订过程中遇到问题?出行中遇到需要售后服务时对我们客服的响应有意见吗?——动机、情绪、体验(访谈/VOC/投诉)

  • 以后还会来吗?愿意推荐我们给朋友吗?——意愿、情绪(NPS)

  • 他们下一次什么时候才会出行?希望我们什么时候给他推送比较好?准备去哪里?我想把他喜欢的内容推送给他可以吗?——习惯、意愿、期待、兴趣(访谈/调研)

  • 如果他们不打算来了,为什么不再选择我们?去了哪个竞品?他在哪些方面比我强,产品/服务/品牌形象?——流失用户分析


 

综上,合理恰当地使用小样本研究的数据,和大数据分析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全面客观地掌握用户的情况,同时为产品落地提供参考和优化的依据。

1.  小数据有它的抽样优势,调研和小样本的访谈仍然是大数据分析时代里的不可忽视的手段。

2. 小数据应该成为大数据的补充,去探索大数据触及不到的领域。比如数据现状背后的趋势,原因,找到真正的规律,给出解决方案。

3. 除了通过数据来捕捉和描述用户的行为之外,用定性数据和用户案例都能更好地描绘用户的心理与情感,以便产品给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优化方向。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TripDesign

UI/UX

如何用数据指导设计?

2019-7-25 17:28:59

UI/UX

CDC夜校回顾NO.4|典礼包装设计、品牌识别设计与设计体验基础

2019-7-26 19:16:2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